2013年酒店行業是“糾結”的一年,2014年對于酒店行業來說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。酒店行業的巨頭們做過一項調查和預測,2025年中國GDP將趕上或超過美國。到那個時候,中國酒店客房總數將會超過600萬間,趕上或超過美國。而今天,包括經濟型酒店在內,中國僅有300多萬間客房。也就是說,10年間,中國還有一倍的市場空間,相信各大酒店集團都開始蠢蠢欲動了。
酒店行業擁有的機遇有很多,其中表現在:第一全球化,第二本地化,第三個性化。
關于全球化,任何一個品牌,第一步就是要把國際化的標準帶到新拓展的國家。以中國為例:30年多前很多國際性酒店開始進入中國。這些國際品牌來到中國的第一步,毫無疑問就是強調國際化,這樣才能贏得消費者的信任,贏得更多消費者的追隨。如果只是停留在國際化、全球一致性的基礎上,肯定走不長。
就本地化來說,國際酒店品牌的PK非常明顯。塑造完了國際化意識,第二個階段就是落地本土化市場。無論是人才、產品還是服務,都要做到非常多的本土化。比如,洲際酒店的中國住客達到70%的比例時,酒店就必須準備稀飯、油條等中國住客最愛的早餐。同樣,如果在武漢沒有熱干面,在天津沒有煎餅果子,酒店根本不能贏得本土消費者的心。
第三點是個性化,簡言之就是要為住客制造。打動客人的心靈,永遠是與眾不同的。就如萬達的王健林從不相信電商,到現在變成一個領跑者,線上和線下的融合非常明顯。消費者選擇一個酒店,他不是先從到落角酒店的那一步開始,而是在很早之前就關注網上的口碑點評來選擇酒店。太大的酒店不一定是他想要的,太熱鬧的酒店也不一定是他需要的,每一個消費者的需求都是不一樣的。
酒店業面臨的3大挑戰,三大挑戰擺在每一個酒店面前,包括員工層面的、業主層面的和住客層面的。
從人才來講,酒店行業要怎么吸引人才,怎么吸引員工到酒店中來很關鍵。“不是只給他一個工作,而是讓其覺得真的很好,這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。”喜達屋開始走向校園,萬豪也推出了關于優秀培訓生的計劃,整個行業都在想方設法吸引人才進入,為行業添磚加瓦,這是最根本的。
其次,從業主角度來說,觀念也發生了變化。以前業主可能只想建一個四,五星級酒店,現在可能更加強調酒店的投資回報率。而今,業主不再是把酒店作為一個面子工程,不再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房地產標準。包括政府,也會回歸理性。
第三,住客的需求在改變。住客以前可能走到酒店,對千篇一律的裝飾和服務無所謂。但是現在,住客有自己一些的特別需求,甚至試圖尋的與眾不同的體驗。這個趨勢的變化,是非常非常大的。
另外,未來酒店業的幾個發展軌跡。就類型來說,中國的城市酒店將會逐漸過渡到度假酒店;就布局來說,酒店會從一線向二、三線過渡發展,從東部城市向西部城市發展。另外,巨大的中檔市場也將改變酒店業的布局。悅雅酒店管理的專家說:酒店行業的發展趨勢要看中檔型酒店的走勢。